![]() |
主要用途 | 氨基酸 |
生產許可證編號 | SC12063701400047 |
CAS | 73-22-3 |
型號 | 食品級 |
包裝規格 | 25*1 |
外觀 | 粉末 |
保質期 | 24個月 |
有效物質含量 | 99% |
主要營養成分 | 營養強化劑 |
含量 | 99% |
是否進口 | 否 |
性狀白色結晶體或結晶粉末鑒別試驗取試樣約1g,溶于20%鹽酸溶液100ml中,取此溶液1ml,加5%亞硫酸鈉溶液1ml,含量分析稱取試樣約300mg,溶于3ml甲酸和50ml冰醋酸,加2滴結晶紫試液(TS-250),用0.1mol/L高氯酸滴定至綠色終點或至藍色完全Chemicalbook消失。每Mi,0.1mol/L高氯酸相當于L-色氨酸(C11H12N2O2)20.42mg。毒性LD508mmol/kg(大鼠,腹腔注射)。可安全用于食品(FDA,§172.320,2000)。使用限量占食品中總蛋白質重量的1.6%(FDA,§172.320,2000)。
L-色氨酸的生產最早主要是依靠化學合成法和蛋白質水解法制造。隨著對微生物法生產色氨酸的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利用微生物法發酵生產色氨酸。現已走向實用并且處于主導地位。微生物法大體可分為微生物發酵法和酶促轉化法。近年來還出現了直接發酵法和化學合成法,直接發酵法和轉化法相結合生產色氨酸的研究。另外,基因工程、酶的固定化和高密度培養等技術在微生物育種和酶工業上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直接發酵法和酶法生產色氨酸的工業化進程。
L-色氨酸的生產最早主要是依靠蛋白質水解法和化學合成法制造。蛋白質水解法是以毛發、血粉及廢蠶絲等蛋白質為原科,通過堿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生產L-色氨酸。隨著氨基酸生產技術的發展,已很少使用該法生產L-色氨酸。